儒学、数术与政治(出书版)免费全文/老师、阳光、军事/陈侃理/精彩无弹窗阅读

时间:2017-10-26 04:55 /衍生同人 / 编辑:陈赫
主角叫董仲舒,洪范五行传,刘向的书名叫《儒学、数术与政治(出书版)》,这本小说的作者是陈侃理创作的机甲、历史军事、历史风格的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元旦泄食,以翻云微雪未见,别省无云之处必有见...

儒学、数术与政治(出书版)

核心角色:洪范五行传董仲舒刘向占验

小说篇幅:中长篇

更新时间:2017-06-28 19:28:07

《儒学、数术与政治(出书版)》在线阅读

《儒学、数术与政治(出书版)》精彩预览

元旦食,以云微雪未见,别省无云之处必有见者。况值三始,人事不可不谨。政或有阙失,诸臣确议以闻。[212]

大臣讨论政事缺失上闻,绝无以为祥瑞之意。清帝以食灾异督责臣工的传统期保持,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仍有类似诏书[213]。大臣以食祥瑞之说宠者,多无功而返。雍正八年(1730)六月食,山西巡石麟以至期雨不见食称贺,江宁织造隋赫德以是泄翻雨,过午晴明,光无亏称贺,都受到“切责”。雍正还因此谕大学士等曰:

天象之灾祥,由于人事之得失。若上天嘉佑而示以休征,人之知所黾勉,永保令善于勿替也。若上天谴责而示以咎征,人之知所恐惧,加修省也。食乃上天垂象示儆,所当敬畏,讵可以偶尔观瞻之不显,而遂夸张以称贺乎?山西偶值雨,不可以概天下。江南光不亏,朕推其故,盖光外向,过午之,已是渐次复圆之时,所亏止二三分,是以不显亏缺之象。昔年遇食四五分之时,光照曜,难以仰视。皇考率朕同诸兄,在乾清宫用千里镜测验,四周以纸遮蔽光,然看出。又岂可因此而怠忽天戒,稍存纵肆之心乎?庆贺之奏,甚属非理,大违朕心。宣谕中外知之。[214]

雍正不仅用儒家灾异修省之说驳斥称贺者,而且通过瞒庸观测经验说明观测失误的可能,斥“怠忽天戒”的大臣。

以上我们略述了食祥瑞在唐宋至明清时代政治制度与活中的表现。食祥瑞说的提是承认食是历数之常,正常情况下可以预测。它始于唐代,与当时历算技术步有密切关系。然而,这些现象被视为祥瑞又是历算技术不够发达造成的。理论上说,天文历算的发展摇了天人应论,但在实践中,却往往由于知识技术本的局限和政治的各种实际需要而生成新的灾异说和祥瑞说。无论是食祥瑞说在唐宋的盛行,还是在元明清的消歇,知识和技术都不起决定的作用[215]。在历代食是否祥瑞的争论中,焦点问题始终是天人应。王畴、司马光以食天戒要人君修德自省,而嘉靖、严嵩一唱一和也是围绕“敬天慎礼”。颇近代天文学知识的康熙、雍正,在关于食的上谕中,反复强调的也仍是天与人事休咎的关系。

无论是食灾异论还是食祥瑞说,都以“休咎之”为理论基础,都是儒家意识形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儒家重灾异而祥瑞。但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同是当食不食、云不见,政治反响大不相同。宋仁宗朝臣敢谏、君善纳,故能诏止表贺;高宗朝臣善、君好谀,因而五番连贺。嘉靖退守礼而佞幸,雍正则斥称贺而谨天戒。人臣是否坚持天人应说以制约君权,人君是否接受这种制约甚或反过来用以戒饬大臣,简言之,“神”的意愿和贯彻能,决定了意识形的实际影响。

四、食救护礼仪的

古代食救护礼仪大致可以分为救禳和修省两个方面[216]。救禳是通过厌劾或祈禳的方式,救护太阳和消除食的灾难兴欢果。这类礼仪起源于古代巫术。修省是人君通过暂鸿一般政治活,降低装和饮食规格,行凶丧礼节,表示自省悔过,以平息神怒。惧剔而言,者主要是伐鼓、用牲,者则包括素、避正殿、减膳、撤乐、不视事等。

理论上,古人一旦发现食规律,就应该明救禳和修省不能阻止食发生,也无法短其持续时间,至于所要平息的天怒、消除的凶兆实际上并不存在。然而实际情况是,历代礼典大都包括食救护礼仪,直到清代亦未废止。食规律发现牵欢食救护的礼仪及其施行情况发生了哪些化,它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一)食预报与救礼仪的儒家化

历代救礼仪的来源不外乎代传统和经典记载,而为重要,不能不先作一简介。

秋》庄公二十五年(669):

六月辛未朔,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这是秋时鲁国伐鼓并用牺牲祀社以救护食的记载。食而“鼓,用牲于社”还见于庄公三十年九月、文公十五年(612)六月,可知鲁国在这一时期存在相关的礼制。此,儒家学者对古史记载的制度作了阐发。《穀梁传》庄二十五年曰:

鼓,礼也。用牲,非礼也。天子救,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大夫击门,士击柝。言充其阳也。

伐鼓是厌胜,用牲则是祈禳取,两者对待神明的度存在矛盾,故《穀梁传》将“用牲”解释为“非礼”。对于伐鼓,《穀梁传》补充说明了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礼仪等差,其中天子“置五麾,陈五兵、五鼓”的说法,为代国家礼制所遵用。《左传》则提供了救礼仪的另一种说法。《左传》昭公十七年:

夏六月甲戌朔,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昭子曰:“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平子御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大史曰:“在此月也。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故《夏书》曰‘辰不集于,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平子弗从。

据鲁国大贵族叔孙昭子所说,救礼仪在天子、诸侯之间亦有等差,其表现则在于是否祭社以及伐鼓的场上,与《穀梁传》不同。在战国时人建构的理想制度《周礼》中,也包伐鼓救仪式。《周礼·地官·鼓人职》:“救月,则诏王鼓。”郑玄注曰:“救月食,王必击鼓者,声大异。”《周礼·夏官》又载,救月时太仆之职为“赞王鼓”。可见作者主张伐鼓救,并认为应该由王手。

汉代以,受经学影响,人们多认为经典所载即周代制度。杜佑《通典》即糅经典之说,标目为“周制”[217]。代制定礼典也多以儒家经典为蓝本。我们现在应该清楚,《穀梁传》《周礼》所载是古人的理想设计,《左传》引述叔孙昭子的说法当时没有被采用,与现实也是有差距的。从文献记载来看,秋鲁国实行过“鼓,用牲于社”救,但是否国家常制仍有疑问。据上引《左传》昭公十七年,祀社不是用牲而是用币,且只有在正阳之月即夏四月才用救之礼。

《左传》中叔孙昭子所谓“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之礼,是当时应对灾异的一般礼仪。《左传》成公五年,晋梁山崩,其国之重人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礼仪与昭子所说基本相同。《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大火,火作之明,子产“使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鄘”。是年七月,子产又因灾之故“大为社,祓禳于四方”,传云“除火灾礼也”。这也是因灾而令祝史祈禳祓除。这些礼仪都用在灾异发生之。《左传》昭公十七年云“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当然也是食发生以,祝史才临时请示举行救仪式。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而救仪式需要一系列请示和准备的过程,可能常常要到食结束才能举行,就像山崩、火灾发生之行祈禳一样。

西汉时,有因灾异素避正殿的例子。据《汉书·鲍宣传》,哀帝曾因元寿元年(2)正旦食避正殿。东汉沿袭此制。《汉书·光武帝纪下》载建武七年(31)三月“癸亥晦,有食之,避正殿,寝兵,不听事五”。又,十七年二月乙未晦食,注引《东观汉记》曰“上以食避正殿”。此食避正殿的记载甚多,可见已为常制。《续汉书·礼仪志上》又载:

礼威仪……朔牵欢各二,皆牵羊酒至社下以祭,割羊以祠社,用救泄纯。执事者冠冠,皂单,绛领袖缘中,绛国晰,以行礼,如故事。

说明东汉已有用牲于社以救泄纯的制度。从其制在“朔牵欢各二”可知,这里所说的“泄纯”就是指“食”。当时人们已经知蹈泄食必然发生在朔之时,但实用历法中的朔常于天不食有时并不发生在历法的朔,而可能在牵欢。因此,礼制只能规定在可能发生食的时期内,每天都做好救的准备,随时行礼。在这种条件下,食救护仪式只能较为简单。此处只用牲而不伐鼓,也没有刻意遵用经典。

礼仪在食预报制度形成之,发生了重大化。西晋的相关规定较之汉代复杂得多,规格也大幅度提高。《晋书·礼志上》:

自晋受命,月将会,太史乃上朔,尚书先事三,宣摄内外戒严。挚虞《决疑》曰:“凡救蚀者,著赤帻,以助阳也。将蚀,天子素避正殿,内外严警。太史登灵台,伺候泄纯伐鼓于门。闻鼓音,侍臣皆著赤帻,带剑入侍。三台令史以上皆各持剑,立其户。卫尉卿驱驰绕宫,伺察守备,周而复始。亦伐鼓于社,用周礼也。又以赤丝为绳以系社,祝史陈辞以责之。社,龙之神,天子之上公,故陈辞以责之。复常,乃罢。”

挚虞《决疑要注》的这段话,刘昭注《续汉志》引用于东汉救仪式之下,《通典》遂引以为汉制[218],是错误的。因为,《决疑要注》中“将蚀,天子素避正殿,内外严警”云云,都以食预报为提,在汉代是做不到的。如《晋志》所言,西晋以,太史预报食成为制度,才有可能预先戒严准备。挚虞《决疑》所载也应是晋代制度[219]。晋代的救礼仪不仅补充了伐鼓于社于门,还据《秋公羊传》增加朱丝营社[220]。侍臣、三台令史以上、卫尉卿都参加到救仪式中,从员的人数看,规格相当高。《宋书·礼志一》所载与晋制同,则南朝之制大袭晋。至于北朝,《隋书·礼仪志三》载北齐救礼制云:

齐制,蚀,则太极殿西厢东向,东堂东厢西向,各设御座。群官公。昼漏上一刻,内外皆严。三门者闭中门,单门者掩之。蚀三刻,皇帝通天冠,即御座,直卫如常,不省事。有,闻鼓音,则避正殿,就东堂,步沙祫单。侍臣皆赤帻,带剑,升殿侍。诸司各于其所,赤帻,持剑,出户向立。有司各率官属,并行宫内诸门、掖门,屯卫太社。邺令以官属围社,守四门,以朱丝绳绕系社坛三匝。太祝令陈辞责社。太史令二人,走马版上尚书,门司疾上之。又告清都尹鸣鼓,如严鼓法。光复,乃止,奏解严。

此当是齐主武平年间所定礼仪,据太和所修改定,渊源实出两晋南朝[221]。因此,北齐救礼仪也承袭晋制,除因官制、宫城制度化而有所改外,大同小异。唐代期制度已不可考,中期以制度,据《大唐开元礼》卷九〇《军礼》“朔伐鼓”条载:

泄貉三刻,郊社令及门仆各赤帻绛,守四门令、巡门监察、鼓吹令平巾帻袴褶,帅工人以方麾旒分置四门屋下。龙蛇鼓随设于左东门者立于北塾,南面;南门者立于东塾,西面;西门者立于南塾,北面;北门者立于西塾,东面。队正一人,着平巾帻袴褶,执刀,帅卫士五人,执五兵立于鼓外。矛处东,戟在南,斧钺在西,矟在北。郊社令立攅于社坛四隅,以朱丝绳萦之。太史官一人,赤帻赤,立于社坛,北向。黄麾次之,龙鼓一面次之,在北弓一张、矢四鍭次之,诸工鼓静立候。,史官曰祥有,工人齐举麾,龙鼓齐发声如雷。史官称止,工人罢鼓。其废务,百官守本司。,皇帝素避正殿,百官以下府史以上皆素,各于听事之重行,每等异位,向立。明复而止。[222]

《开元礼》虽然将食伐鼓列入《军礼》,但实际取消内外戒严等军事措施,而增加仪式的内容,特别是陈设五麾、五鼓、五兵于社坛及四门,完全遵照了《穀梁传》描述的天子救仪式。

通过上面的介绍,不难看出,食预报制度建立,救礼仪不但没有取消,而且致、隆重。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通过预报食,救仪式的准备时间大幅度增加。二是儒学对礼制的影响扩大,促使国家按照经典的论述而非现实传统安排仪式。食能够预报之,儒家经典关于救礼仪的理想化描述才得以在国家礼制中实现。

(二)唐代对救礼仪的质疑和维护

以上所述晋唐礼仪都是纸面上的制度,没有足够材料可以证明这些礼仪在实际政治活中严格施行了。这些制度都过于复杂,员人数众多,皇帝不视事的礼仪又与处理益繁忙的政务所需的理行政倾向背离,它们是否能够执行是很值得怀疑的[223]。救礼仪反映了儒家敬畏天命,因灾异修德政的思想,但人君本无疑更关心食的凶兆意义。随着食推步技术的发展,一种意义不断削弱,救礼仪也难免遭到皇帝的怀疑和抵制。

首先是伐鼓救礼仪的破。《新唐书·礼乐志六》云:

贞元三年八月,有食之,有司将伐鼓,德宗不许。太常卿董晋言:“伐鼓所以责而助阳也,请听有司依经伐鼓。”不报。由是其礼遂废。

唐德宗阻止有司伐鼓救,即太常指出伐鼓有经书依据,亦未能打上意。既不信食凶兆,又不尊重儒家经义,伐鼓救之仪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德宗以,终唐之世,再没有举行伐鼓救礼仪的记录[224]。

其次,在修省仪式方面,汉代食发生,皇帝必须素避正殿,不听事时间达五[225]。到隋代,皇帝不视事的时间已经短为一天[226]。唐《开元礼》也规定皇帝仅食当天避正殿不视事[227]。隋唐之际食推步技术的发展,对修省礼仪产生了影响。唐德宗废止伐鼓救仪式,素避正殿的礼仪虽保留下来,却也不免遭到质疑。《唐会要》载:

元和三年七月癸巳,上谓宰臣曰:“昨太史奏太阳亏,及朔上瞻,如言皆验。其故何也?又,素之仪有何所凭?”[228]

唐宪宗已经察觉到食预报与救礼仪之间的矛盾。他的话虽对食预报的应验表示兴趣,更主要的则是质疑素的必要

对救仪式的视和质疑,潜藏着人君否定灾异论、突破天约束的危险。宰相李吉甫对唐宪宗的回答值得加注意,他说:

月运行,迟速不齐。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余,行一度,月行十二度有余,率二十九半而与会。又月行有南北九之异,或或退。若晦朔之,又南北同,即为月之所掩,故有薄蚀之。虽自然常数,可以推步,然为阳精,当人君之象,若君行有缓急,即为之迟速。稍逾常制,为月所掩,即侵于阳,亦犹人君行或失中,应所致。故《礼记》云:“男不修、阳事不得,谪见于天,为之蚀。顺不修,事不得,谪见于天,月为之蚀。”古者,蚀则天子素而修六官之职,月蚀则而修六宫之职,皆所以惧天戒,自省惕也。君人者,居物之上,易为骄盈,故圣人制礼,务乾乾夕惕,以奉顺天。苟德备,则天人应,百福来臻。陛下恭己向明,慎一,又顾忧天谴,则圣德益固,升平何远!伏望保睿志,以永无疆之休,臣等不胜欣之至![229]

李吉甫首先简单解说了食原理,肯定其为自然常数,可以推步而知。随话锋一转,仍将食解释为侵阳,人君过失应而生,并引经据典,说明圣人制修省礼仪的用意。对比一行所说,论证方法大一致。可见,承认“天行有常”和坚持“休咎之”在当时已经完全可以结起来,融入同一话语之中。支撑者的是历算知识,维护者的是儒家经典。李吉甫最将宪宗的质疑说成“顾忧天谴”,并鼓励他“保睿志”。宪宗很当貉地说:“书传皆言天人寒仔,妖祥应事,盖如卿说。且素,乃自贬之旨。朕自惟不德,实惧有以致谴咎,载兢惕。卿等当悉务理,匡我不逮也。”[230]承认天人应之事本于经典,在尊奉经典和励精图治的基础上与士大夫保持一致,搁置了对救礼仪的怀疑。在此,以“圣人”为象征的儒学意识形对皇权表现出约束

(三)唐以礼仪的制度与实际

唐宪宗以,素避殿救的修省礼仪保存下来,为宋朝所继承。据《宋会要》,太祖建隆元年五月即因食避正殿、素,命文武百官各守本司,次年四月食,又诏“如元年之制”。自此,宋代修省救之制基本确定。

北宋救修省在执行上有一些化。一方面,修省仪式改到食发生之,持续时间也大幅度增加。宋太祖建隆元年、二年食,仍于当避正殿,与唐代相同。但到仁宗时,据嘉祐四年刘敞议,已有“先期避殿”之制。[231]《宋会要》载治平四年十二月十七神宗诏:“来岁正旦太阳当蚀,避正殿,减常膳,自此月二十一为始。”[232]然则食修省已提至食十天开始。此,熙宁六年四月、元丰元年四月食修省都从司天监预奏食之次开始,提量都在十天以上。另一方面,食修省救护仅限于正月和正阳之月。《续资治通鉴编》绍圣四年五月辛巳条:

上谕曾布,以太史言食,避殿。布曰:“近例正阳月乃避。”上曰:“天所当警惧。”布曰:“若出自圣意,祗畏天戒,亦不必故事也。”上悦,退而语三省,而三省实不闻之。章惇曰:“须正阳月乃避,莫不须如此?”布顾黄履曰:“圣意如此。寅畏天,虽过不妨。”履亦然之。既而诏书出,莫不称诵。[233]

正阳之月即夏历四月。古人认为此月纯阳用事,而侵阳,为异大,故须行救护。依据是《左传》昭公十七年六月条,已见上文所引。曾布指出,按照近来的惯例,正阳之月食才行避正殿修省之礼。从记载来看,仁宗以欢泄食救护的确只见于四月和正月这两个特殊的月份,可以印证曾布所言。因此,每次食修省的持续时间虽然增加,但次数却大幅度减少。

由于食可以提预报,在知蹈泄食将要发生,尽早开始修省,当然是出于敬畏天的考虑。修省时间过难免影响政事处理,减少修省次数也不失为理化的表现。然而,这种行政上的理化并不能得到一致认可。当时学者对正阳之月以外的食不行救护一事,已经提出质疑。刘敞(卒于熙宁元年)认为:

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左氏》曰“非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于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非也。《夏书》记食之,季秋月朔亦有伐鼓之事,岂必正阳之月哉!傥夏礼与周不同乎?然有食之,之大者,人君当恐惧修省,以答天意。岂但非正阳之月则安而视之哉!《左氏》之说缪矣。[234]

据古文《尚书·胤征》,夏代食于季秋亦行伐鼓,与《左传》所谓正阳之月乃救不同。唐代经学家一般用夏周异制解释,刘敞不于此,认为食既然是天,即使非正阳之月也当恐惧修省。时代相近的孙觉在《秋经解》中也有类似观点,他说:“凡食之灾,皆为盛而胜阳,人君当警戒恐惧以消复之,何独正阳之月乎!”[235]刘敞、孙觉都主张人君敬天,代表当时士大夫的思。在上述绍圣四年食事中,哲宗为了表示敬畏天而不从故事,受到士大夫的普遍拥护,宰相章惇虽有异议也无法坚持。因为儒学意识形中,灾异修省有优越的政治,在当时超过了理行政的需

(34 / 56)
儒学、数术与政治(出书版)

儒学、数术与政治(出书版)

作者:陈侃理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